2021/10/03 憂愁變喜樂/李信毅牧師
日期:2021/10/03
題目:憂愁變喜樂
經文:哥林多後書七8~16節
講道:李信毅牧師
這個禮拜是松年服事主日,明天我們也會開始五月以後第一次的松年聚會活動,禮拜三、四社區關懷據點也要開始了,漸漸的希望我們的聚會可以正常的舉行,也希望這些活動帶給我們松年的長輩健康和喜樂。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可以讓我們憂愁的事情。小時候煩惱想要快快長大,年輕時煩惱被管,煩惱考試,成年時煩惱工作、生活,有小孩時煩惱小孩,一直煩惱到年老,還在煩惱小孩以及小孩的小孩。現在煩惱的事情更多,除了日常生活的煩惱,還煩惱社會的消息,因為現在的媒體發達,過去只煩惱家裡和鄰居,現在要煩惱全世界。疫情要不要煩惱?疫苗好不好,有沒有效要不要煩惱?注射率有沒有提高要不要煩惱,衛生紙有沒有買要不要煩惱?很奇怪大家只會想要囤積衛生紙,不想買泡麵。
加上只管收視率、點閱率,不太管社會責任的媒體。他們在報導新聞的時候,下的標題越來越聳動,只想吸引人點進去,即使人點進去後發現標題和文章不符他也不管。標題只要能吸引人,越誇張越好,甚至可以引起社會的恐慌都不在乎。
我們的身邊充滿這些負面的文字,常常造成沒有理由的恐慌,恐慌是會蔓延的,這從我們的疫苗施打過程中,對疫苗的評價就可以知道。疫苗的副作用被政客,被媒體放大成好像比得武漢肺炎還要嚴重,死亡率也比肺炎的機率還要高的樣子。只要有一例嚴重的副作用,就被恐嚇成所有人都會變成那樣子。當提出有幾十萬人打疫苗沒事時,卻又說在護航疫苗,
護航是什麼意思?就是為了得到不當利益,即使有錯也不肯承認。換句話說,就是很多人打疫苗都出問題了,可是被強壓下來,不可以報導,這只有在極權國家才會出現,在台灣不可能。
但是,現在是,政客和媒體過度放大已知的副作用,為了要提昇自己的知名度和點閱率,是這些恐嚇別人的人,在謀取自己的利益。造成大家寧願賭得肺炎,也不想打疫苗。也增加政府防疫的困難。
媒體的社會責任不是要造成大家的恐慌,而是平實的 報導,不是要隱瞞事實,而是除了報導事實,還能促進社會的安定。
但是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因為錯誤的報導和言論,引起社會的恐慌和憂愁,卻一點也沒有悔意,不肯認錯,甚至期待大家自動忘記。這對社會做出不好的示範。
我們從保羅身上可以看到保羅對於自己的教導是不是正確,有沒有引其教會的煩惱很在意。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時,擔心引起教會的憂愁(煩惱),所以在這封信中,他表達出他的憂愁。
保羅從革來氏家裡的人(林前一11)知道哥林多教會裏有一些問題,之前我們也提到,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中有一封是嚴厲的信,這封嚴厲的信的內容是什麼我們並不知道,因為並沒有留著。
但是因為這封信,讓保羅覺得憂愁,也讓教會覺得憂愁,保羅甚至因為這樣,把行程改了,沒有前往哥林多教會。
這件事情其實一直被保羅放在心中。因為我們在第二章的時候就已經看到保羅在提這件事情,在第七章的時候保羅再一次的提到這件事情。
保羅對教會收到信的反應是有信心的,他知道教會有接受批評和反省的能力。我們可以想一想,在團體中是集體墮落比較容易,還是集體向上比較容易?想要靠著一封信,讓整個教會翻轉,其實是不容易的。
保羅心中有憂愁,可能是擔心教會沒有辦法悔改,也擔心教會會不會因為這樣更拒絕保羅。事實上,我們還真的看到有人藉著保羅行程的改變,在攻擊保羅,保羅也藉這封信,向教會解釋他改變行程的原因,是為了教會著想,希望教會能夠認清教會自己已經有偏離信仰的事實。
保羅對教會感到憂愁的心,因為教會的一連串改革的行動而得到緩解,甚至變成喜樂,
7:9 但是,現在我很高興,不是因為我使你們憂愁,而是因為憂愁改變了你們的心。上帝善用你們的憂愁,因此可說我們所做的並沒有傷害你們。
保羅的憂愁(煩惱)是為了教會、為了別人擔心的憂愁,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教會的憂愁(煩惱)是因為被提醒開始憂愁,不是因為失去面子。教會開始有改變,教會和保羅兩者互相得到幫助。
人的生命如何,可以由他遭遇壓力時的反應看得出來。保羅嚴厲的信,臨到有真實生命的哥林多教會信徒時,反應就是悔改、自清,而不是辯解、逃避。我們的生命又是如何呢?
保羅更看清楚,讓教會改變的推動者是上帝。
7:10 上帝用憂愁改變人心,使人得救;這是用不著後悔的!可是屬世的憂愁會使人死亡。
7:11 你們看,上帝這樣地善用了你們的憂愁,使你們急切地為自己辯護,而且顯出義憤,又警惕,又熱望,又忠心,又懲罰不義!在各方面你們都證明自己是清白的。
十一節將教會那種又著急、又懊惱、又想要趕快改正的心情表達得很清楚。這讓保羅又疼惜又憐憫,保羅也很真誠的回應這樣的行動。
保羅表達他寫這封嚴厲的信的悔意,但又慶幸這封信所達到的正向目的,更重要的他開始正面肯定教會的行為,並且從教會的行為中得到幫助。
保羅覺得這封信雖然是嚴厲,但是剛好成為一個反證,證明教會在上帝面前是真誠的。
真正的悔改表示我們為自己的罪感到憂愁,並且改變自己的行為。許多人其實只為他們的罪所帶來的後果、或者被人識破而憂愁,這是世俗的憂愁,並非真正的悔改。試比較彼得的悔改,及猶大的愁苦與自殺,他們兩個人同樣背棄了基督,但其中彼得悔改了,且重新建立了信仰、為主使用,另一個則毀滅了自己的生命。
保羅的出發點是愛教會,雖然信是嚴厲的,但是他非常想要教會悔改,保羅雖然在譴責教會,但是他想要的是教會可以安定下來而不是動盪,甚至為了安定教會而被人攻擊他言而無信。
保羅並不想要恐嚇教會,也不是要用這樣來拉抬自己的聲量,保羅反而為這件事情憂愁煩惱,為教會擔心。直到教會有正面的回應,保羅才從憂愁的心變成喜樂。
我不知道我們會不會為教會有憂愁的心,特別是最近基督教會在台灣的社會裏受到一些排斥,我們會不會感到憂心,希望我們可以明白社會所想的,堅持我們所信的,讓上帝的祝福臨在我們當中。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