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30 開我眼睛,使我看見 /孫寶玲牧師

 

日期:2022/10/30

題目:開我眼睛,使我看見

經文:啟示錄一9~20節 講道:孫寶玲牧師


讀啟示錄,免不了為其中視像而困惑。比方說,約翰在拔摩島所見的是真的嗎?他究竟如何看見的?他如何看見,人如何看見?

「看見」是物理學--更正確的講法是光學現象。實物的影像在光中,透過晶體投在視網膜,轉變為電波訊,再通過视覺神經博送到大腦。光學現象中的看見,可以清楚解釋、準確量度甚至調校:日常用的矯視眼鏡(遠視、近、散光、老等)和眼科手術,就是讓「看見」更清晰準確。然而,清晰準確、無瑕無疵的視力(20/20)就必定能看得清楚?

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的密室裡,再健康的眼睛也與瞎眼沒有分別。即便在光線充足的環境,我們所在的角度和位置,必然影響甚至決定我們能否看見、看見甚麼。的確,眼睛是否健康、視力是否良好,並不理所當然的讓我們真正看見。當然,能否看見,也在乎 「看甚麼」。奥運射擊賽中奪金牌的選手,視力肯定健全,但如果金牌選手看的不是標靶紅心,而是生命的旅程――個人的生命,社群的生命?誰都曉得,人生旅程中的「看見」, 往往與視力是否健全完全沒有關係。中國成語裡「有眼無珠」,俗語有說「走眼」,不就都是說明看人並不在乎清晰準確的视力嗎?事實上,無瑕無疵的視力,看的只能是表面,無法看見内裡的美醜、深層的善惡,甚或遠處的終局。但人在乎的,還是人事表面。這是何以大多數人只看見權勢的高牆和力量,看不見其中謊言和虛怯。第一世紀的羅馬帝國鐵蹄統治所至,「盛世昇平、強國無兩」,屢經危機,卻能化險為夷。故有「誰能比這獸?誰能與他交戰呢?」的懼怕(十三4下)


只訴諸現象表面的「看見」,結果不僅是走了眼,甚至是瞎了眼。耶穌回到自己的家鄉,鄉里們從小看他成長,沒有因為他的教導和能力而重新認識他,而是說:「這不是那木匠麼?不是馬利亞的兒子雅各、約西、猶大、西門的長兄麼?他妹妹們不也是在我們這裡麼?他們就厭棄他。」(可六3)耶穌被釘十架上,脆弱、無能、無助,從任何角度看都不是眾人期望的君王彌賽亞。經過的人看著那被掛在十架上可憐人,諷刺他。宗教領袖祭司長和文士戲弄他說:「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以色列的王基督,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叫我們看見,就信了。」(可十五31下~32) 看見,就信了。然而,看見甚麼?相信甚麼?看見世界弱肉強食、邪惡當道,你相信甚麼?看見美善被扭曲、公義之聲遭滅絕,權勢咆哮叫囂,你相信甚麼?

我們需要超越物理和光學限制的「看見」,能洞察現象的背後、内裡和可能性――洞見啟示――啟是揭非的洞見。這種「看見」不囿於現象的表面。先知撒母耳奉神的名膏立新王取代掃羅。撒母耳到了耶西的家,看見耶西兒子以利押健碩身材,以為神膏立的就是眼前的人。不料,「耶和華對撒母耳說:『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選他。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上十六7)

超越物理現象的看見不能倚靠矯視眼鏡或眼科手術有所改善,只能因為信仰的視角而有所看見。信仰的視角的起點是放下自以為是觀點和經驗,讓神籍耶基督啟示洗滌我們的眼睛、調校我們的視野和焦點。凝視耶穌基督言訓和生平、死亡和復活,並神藉其成就從舊約就開始的救贖工作。

究竟約翰在拔摩島看見的異象是怎樣一回事?是如實的看見?還是因為信仰視角而對生命的洞見?如果約翰如實地看見他所書寫現象,沒有啟是揭非洞見,這些異象的意義何在?如果約翰看見異象是超越物理現象、是從信仰视角而來洞見,那麼我們的問題「這些異象是否真實?」應該改為「我們怎樣才能看見他所看見的?」「當主日⋯⋯」每當信仰群體聚集,禱告、唱詩、讀經、壁餅,凝視耶穌基督,見軟弱無助、苦痛艱困中,竟是神工作痕跡和印記。因為耶穌基督,洞見那愚拙無能「非」,竟然是真正永的 「是」,看透那不可一世的「是」,是至終覆滅「非」。是的,信仰群體聚集的禱告是:「開我眼睛,使我看見。」 問題思考:

  1. 你有反證「眼見為實」的經驗嗎?
  2. 你真正「看見」某人,「洞悉」某事,原因何在?
  3. 假如啟示錄中約翰的「看見」不是物理光學上看見,你認為他看見的虛假嗎?他寫的啟示錄不真嗎? (節錄孫寶玲著作 啟是揭非-啟示錄品讀一文)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