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1 嘟嘟啊好的光鹽/李信毅牧師
日期:2022/12/11
題目:恰好的光鹽,不廢的律法
經文:路加福音一68~79節
講道:李信毅牧師
今天的經文是接在馬太福音第五章「山上寶訓」的「八福」後面,耶穌在討論律法如何詮釋前的兩段經文。一段是講心態,另一段論思唯(原則)。
太五1-12的「八福」,表明上帝國百姓生命應有的品質,是基督徒對上帝、對人的基本態度。很多學者將13—16節「鹽與光」的比喻,理解成基督徒在社會上的角色,或說對社會帶來什麼影響?但今天我們試從一個不一樣的角度來看這段經文。
地上的鹽,世上的光
耶穌論述「鹽」如果失了鹹味,就失去了它的功能,無法使食物產生美味。如此一來,這鹽就只能被丟在地上任人踐踏(v.13b-c)。至於「光」,是要照亮讓人看見事物;而耶穌在比喻的修辭上,將這個意義直接轉換成,基督徒要有行為上的好見證,讓人看見而可將榮耀歸給上帝。
我們都知道烹煮食物,加鹽才能讓食物呈現美味。所以耶穌採取鹽這個特性,比喻基督徒的生命對世界正面的影響,是清晰而有力的論述。但是,「鹽失了味」這個現象本身是什麼意思呢?居住在海島的我們,對耶穌所說的「鹽落失了味」,其實是陌生而不理解的。我們使用的鹽就算發潮變質不新鮮了,總還是鹹的啊!哪有什麼鹽會變成不鹹呢?鹽就是會鹹啊!
其實耶穌所說的鹽是岩鹽。岩鹽是像礦石一樣開採而來,是充滿鹽分的石頭。耶穌那個時代和地域的人,把那樣的石塊放到湯、菜裡面一起煮,鹽就會溶化出來,湯、菜就會鹹味。所以,岩鹽中的鹽份會漸漸稀釋出來,到最後就會變成一塊沒有鹽分的雜質石塊。此時,這時快就淪落被丟棄踐踏的下場。
鹽和光的特性
耶穌這「鹽」與「光」的比喻雖意義清晰有力,但結論卻似乎有些怪異。一般來說,當某個人表現出好的行為時,週遭的人應該是將讚美、榮耀歸給那位有「好行為」的人才對啊!為什麼卻說是會將榮耀歸給在天上的父呢?這樣的描述不是有些怪異嗎?基督徒或許知道自己的好行為是要榮耀在天上的父。但是,為什麼週遭的人看見基督徒的好行為,卻將榮耀歸給在天上的父呢?
這裡要提出一個觀點,幫助大家一起明白這箇中的玄機。
先來看看鹽。我們知道鹽的鹹味使食物有美味,如果沒有鹽,食物將難以下嚥。鹽即便是這麼重要,但是人要吃的是食物,不是鹽。我們在享用食物時,其實只有兩種情況會想到鹽。一是食物淡而無味,鹽放少了;另一是食物太鹹了,鹽放太多。意思是,當烹調食物時的鹽放得恰到好處,食物展現其最佳美味時,吃的人根本不會想到鹽。當食物調味到最好吃的時候,鹽是隱形的。
「光」也是這樣的特性。若沒有光線,我們無法讀書、觀看美的事物、甚至連走路都要絆倒,因此光的重要性不可言喻。但是在任何需要光來照亮的事件中,人要看的都不是「光」本身,而是光所要照亮的那個事物。亦即,我們其實不會注意到光的存在,除非太暗了(光線不足)或太亮刺眼(光太多了)。
基督徒的自覺
因此,耶穌這個比喻中的「鹽」與「光」,除了強調「鹽」「光」都是很重要且具備影響力之外。似乎也暗暗卻清楚地指出,當基督徒扮演「鹽」和「光」的角色時,必須自己覺察到其身為「配角」的地位。
基督徒誠然不可以妄自菲薄,甚至輕看自己。但在耶穌的比喻中,我們不該輕忽「鹽」與「光」不強佔主角地位的謙卑特性,我們具備強大影響力,卻深知不可以高抬自己。讓我們基督徒活在這世間,真正是上帝設計中的鹽和光吧!
「八福」是上帝國百姓生命應有的品質。亦就是,這是每個基督徒對上帝、對人所呈現出來的特質。但事實上並沒有人敢說自己已經都具備了,這是每一個基督徒一生要努力的目標,就算一輩子達不到,仍要努力不懈前進。上帝並不在意我們表面上是否做得很好,上帝在意的是我們是否從內心有良善的動機,戮力實踐。
一個心態,謙卑隱形的鹽和光;一個原則,莫被表象挾制,專注自內心而起的行為。基督徒在世上就算時時處於掙扎,甚至在掙扎時常常失敗,仍然要靠著恩典勇敢而謙卑地前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