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5 不貪心/李信毅牧師
日期:2023/01/15
題目:不貪心 經文:創世記十四11~24節 講道:李信毅牧師
自從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戰爭爆發以後,大家開始擔心會不會爆發世界大戰,如果發生世界大戰,後果可能是全世界都無法承擔的。自從原子彈被開發出來以後,開始有人擔心,如果人無法自我克制,人終究會被自己發展的核子武器毀滅。這也是世界許多國家願意用金錢武器支持烏克蘭,卻不敢出兵幫助烏克蘭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看見,不管是北韓還是俄羅斯,特別是現在的俄羅斯,他們用核子武器在威脅歐美的國家,不要涉入太多,要不然就要啟動核子武器。北韓甚至明目張膽的發展核子武器,還試射許多的飛彈。我們很無奈,因為這些事我們無法控制的。
但是,跟我們很近的威脅是中國,在中國的威脅下,不是只有我們緊張,美國、日本都很緊張。擔心我們也會遇到跟烏克蘭一樣的遭遇,而這對他們是不利的因素。
原本牧師以為,現在的世界裏,只要每個國家都顧好自己的國家,發展各樣的建設,讓經濟變好,這樣的局勢感覺很和平,沒有什麼好擔心的。當然如果那些原本就已經衝突的地區,可以慢慢的協調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式,那就應該更沒有什麼可以擔心的。
但是從區域衝突到烏俄戰爭,我們會發現裡面的利益瓜葛是我們無法想像的。這裡面一定有很大的利益因素在裡面。烏俄雙方打到現在,消耗的軍火數量,以及經濟的影響是很難去估計的。
我們如果看一下歷史,歷史上的侵略者所發動的戰爭,跟野心跟利益幾乎是劃上等號的,其實現在或者將來應該也是一樣。
今天我們讀到的經文裏,我們看到一個小型的世界大戰,在這個戰爭中沒有核子武器,沒有飛彈,只有冷兵器,出現的總人數有多少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一個由一個人率領的318人的隊伍,打敗了四王的聯軍。所以這一次的大戰三方加起來應該不到千人,但是我們卻可以發現亞伯蘭(亞伯拉罕)的行為很有意思。
先來回顧一下這個過程。
創世記在巴別塔事件之後,進入到亞伯拉罕(亞伯蘭)的故事。亞伯蘭被上帝呼召,帶著他的姪子羅得,離開家鄉,這時候亞伯蘭已經結婚,但是沒有孩子。所以羅得在這裡有點像是一個繼承人的角色。他們以遊牧的方式漸漸的進到迦南地的南部。
羅得一直跟著亞伯蘭,他們的財產越來越多。聖經創13:6形容:致到彼個地區無夠通互 亻因 做夥徛起;因為亻因 的財物真多,勿會 當做夥徛起。於是亞伯蘭和羅得分手,羅得漸漸的往東住到所多瑪附近去了。而亞伯蘭移居去希伯崙。
接下來就是我們今天讀的經文四王和五王的戰爭。考古學中,真的有找到跟當中幾個王類似的名字。我們看一下地圖,在地圖中,呈現四王的行進路線,他們其實侵佔了很大的地區,我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有能力統治,還是侵略後就往下一個地方去(這個情形比較大)。直到他們侵略到亞摩利人的地區。
最後五王的聯合軍在西訂谷的地方與四王交戰。最後,四王打贏五王,彼四個王將所多瑪及蛾摩拉的財物以及糧食攏搶走,做亻因 去。閣將亞伯蘭的侄仔羅得及伊的財物攏搶去;彼時羅得住佇所多瑪。
亞伯蘭知道這個消息,要去救羅得,他召集家族的壯丁318人,去追趕四王,把羅得搶回來,也把一切被強的財物和人員搶回來,包括所多瑪王被強的財物和人員。
依照當時的認知,如果戰爭戰敗了,東西被搶了,就歸搶走的人所有。
所多瑪王的人員和財務,被四王搶走,就歸四王的,然後,亞伯蘭打敗四王,搶走他們的人員和財物,很自然的應該歸亞伯蘭所有,沒有需要再還出來。四王和五王的戰爭到這裡告一個段落。
後來亞伯蘭凱旋歸來以後,所多瑪王有出來迎接他。另外這裡出現了一個我們第一次遇見的人物麥基洗德。
聖經對麥基洗德的稱呼是「至高上帝的祭司撒冷王麥基洗德」。
註釋書中這樣解讀:麥基洗德的名字(有“公義之王”的意思)說明他是一位公義的君王,是神的代表。麥基洗德是唯一被亞伯蘭尊為屬靈前輩的人。亞伯蘭領受了他的祝福(19節),又將自己一切所得的十分之一(十一奉獻)獻給他(20節)。亞伯蘭是經過深思熟慮才這樣做的,他對自己所做的事非常清楚。這件事說明亞伯蘭雖然得勝,但仍然極其謙卑,一點也沒有囂張。他明白神的啟示並不單單限於他一人。
當讀者全神貫注於亞伯蘭身上、知道他給這個世界帶來全部的屬靈盼望之時,這個不為人知的迦南平原上竟然出現一位比亞伯蘭還要親近神的人來祝福亞伯蘭。
這兩個王迎接亞伯蘭的事件是以交叉配置結構描述出來的:①所多瑪王迎接亞伯蘭(創14:17);②撒冷王迎接亞伯蘭(18節);②撒冷王祝福亞伯蘭(19-20節);①所多瑪王讓亞伯蘭多取財物(21節)。在麥基洗德為亞伯蘭祝福以後,所多瑪王才向亞伯蘭說讓他取得財物。
按照常理,所多瑪王已經失敗,他的財產都歸四王,而亞伯蘭打敗四王,所以這些財產應該都歸亞伯蘭。但是在這裡,我們看見亞伯蘭先處理的是與上帝的祭司撒冷王麥基洗德的關係。前面有講說麥基洗德忽然出現,但是亞伯蘭似乎很清楚他是上帝的祭司的地位。
麥基洗德來迎接亞伯蘭,帶著餅和酒,他並沒有向亞伯蘭要甚麼東西,他直接求上帝祝福亞伯蘭,並且願上帝的名得到榮耀。亞伯蘭接受這些祝福以後,主動地將得到的戰利品的十分之一拿出來,送給麥基洗德,這部分是亞伯蘭甘心樂意的奉獻。
這是亞伯蘭與上帝的關係,也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我們是不是願意與上帝有這樣密切的關係,不是規定的,不是被要求的,不是勉強的,而是甘心樂意的奉獻。
接下來我看到所多瑪王和亞伯蘭間的關係。按照常理,所多瑪王已經沒有資格向亞伯蘭要東西,但是他仍然對亞伯蘭要他的人民:14:21「人交互我,財物攏互你。」
好像是他給亞伯蘭恩惠,他的財產就算了。在這件事情上,亞伯蘭並沒有貪心,他把他的戰爭的損耗和費用扣掉後,所有的財物都退給所多瑪王。亞伯蘭並不是怕所多瑪王,亞伯蘭也有實力為自己留下所有的財物。但是他沒有。他維護了自己的權益,也沒有貪心去多拿甚麼。
有時候我們很難去避免的就是一種貪小便宜的心態,有好處,就算有時候拿了也不一定有用,但是不拿白不拿。這種貪小便宜的心態,往往使我們的社會更現實,也更斤斤計較,其實對我們也不一定是好的。
亞伯蘭的成功,在於他看重與上帝的關係高於地上的財寶,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義的概念,尤其是在舊約中,並不局限於道德正直。更重要的是,義是一個關係概念。例如,亞伯拉罕“信靠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創世記 15:6)。亞伯拉罕是公義的,因為他相信上帝,而不是因為他在道德上是完美的。人的義需要在上帝面前建立正確的關係,正如哈巴谷書所說,“義人因信得生”(哈巴谷書 2:4)。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