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9 有什麼好誇口?/李信毅牧師
日期:2023/07/09
題目:有什麼好誇口?
經文:哥林多前書五1~13節
講道:李信毅牧師在現在的教會裏,教會會面對教會的紀律要如何維持的事情。這件事情其實一直在困擾我,到底教會裡面要很嚴格還是要很包容?有時候會想,如果我是一兩百年前的人,甚至是舊約時代的人,那麼有關紀律的事情可能會比較好處理。因為那個時代感覺上是比較保守和嚴格的時代。
以前宣教師的時代,對待基督徒其實很嚴格,但是基督徒反而都信得很認真。現在很體諒,但是感覺上好像很多人都不太在意信上帝這件事情。
舊約中的教會,遵守法律,不管是上帝的法律還是人定的法律,該遵守就是要遵守,不能遵守,就會被糾正。律法上或道德上不能做的事情,如果做了,往往會有很嚴重的後果。
我還記得小時候聽到有些教會裡面的長老,會在禮拜天做禮拜的時間,拿著藤條這類的東西,在教會後面看,如果看到有人打瞌睡,沒有專心聽講道,就會拿藤條去提醒那個打瞌睡的人。這樣做的意思是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專心敬拜上帝,也希望每個人都可以用心聽講道,因為這裡面有上帝的話語。禮拜打瞌睡,這是得罪上帝的事情,不可以做的。
當然現在我們的長老不會那樣做了,來到教會裡面做禮拜,這是宗教自由,要來就可以來,要離開也可以自由的離開。時代在進步,我們的方式也會有所改變。不過我一直在要嚴格還是要體諒中掙扎。
在看到聖經裏的故事時,都會有一個感覺,那時候的使徒怎麼這麼勇敢,他們很嚴格的要求弟兄姊妹要遵守一些法律規定,如果不守這些規定,他們的要求就是要把這些人趕出教會。他們都不怕人因為這樣不來教會,也不怕因為這樣教會要關門。
我也想過其中的原因。過去舊約時代,相信耶和華上帝的人,就是以色列人,他們是上帝的選民,因此,沒有要不要信的問題,他們一出生就是信上帝的人。他們也沒有傳福音的問題,因為他們本來就不需要傳福音,只有人自己要來信上帝的,而且這些來信上帝的外邦人,在他們之中的地位也不高。
整個以色列人,都是在這個信仰下建造的社會體制和國家。是以色列人擔心自己被社會國家遺棄,他們一被拒絕在這個共同體內,他們就失去了保障,他們就會被整個社會棄絕,他們會很難受。這跟現在的社會環境是完全不同的。
初代教會雖然已經開始傳福音,每個人都可以是基督耶穌的信徒,但是基本上,他們仍然是一個生活的共同體。所以他們的生活與宗教息息相關,如果沒有在教會的群體中生活,他們就會覺得被放棄了,更重要的是在基督再來的日子失去得救的盼望。
當有這些了解以後,我們在回頭看今天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提醒。首先在哥林多教會裏有不聖潔的事情發生,有人有亂倫的行為。這件事情不但是教會裡面不允許,當時一般的社會環境也不允許。保羅很清楚的提到:5:1確實聽見恁中間有淫亂。也彼號淫亂外邦中所無的,就是有人有伊的老父的某。註釋書裏有提到這裡的繼母是指他父親的姨太太,也有可能他的父親已經死了或與這女人離婚了。
從經文的上文之間,可以了解,哥林多教會並沒有認為這是一件嚴重的事情,甚至好像還把這件事情當成是可以誇耀的事情。可能是哥林多教會認為教會成員能夠擁有自由,脫離一般道德捆鎖為榮,視之為上帝的恩典。但是保羅並沒有這麼認為,他覺得這有什麼好誇口的?容許這樣的事在教會裡面是想誇口什麼?想誇口自己很開明?可以跟得上世俗的潮流嗎?
保羅認為這就是罪,就是不聖潔,就是得罪上帝,所以他要求哥林多教會要把這樣的人從教會當中開除。當我們講到開除會籍的時候,這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特別是在初代教會的時候。一剛開始我們有提到,他們的生活是與教會結合在一起的,開除就是要把當事人排除在外,他就失去了教會這個共同體的支持。因此保羅說,要把這個人趕出教會,讓他的身體被魔鬼敗壞,好讓他的靈魂得救。這個用意是想要讓這個人因為離開教會而痛苦,希望他可以悔改。
保羅並沒有直接去判定一個人可以不可以得救,而且保羅的對象很清楚的是指信耶穌基督的基督徒,保羅在表達一件事,就是基督徒的生活表現,應該要跟教會外的人有所不同。呣是泛泛(hoàn-hoàn)指此世間淫亂的,抑是貪心的,及勒索(le̍k-sek)的,抑是拜偶像的;若欲按呢,著離開世間才會。
可能當時的哥林多教會覺得他們很包容。即使是有這種不道德的事情發生,他們也可以包容。甚至,他們可能還引以為傲,四處宣揚他們的包容,不過他們忘了一件事情,就是這件事情是上帝不喜悅的事情。這件事情並不榮神益人。保羅很重視這件事情,希望教會一定要處理這件事情,甚至連怎處理都已經告訴教會了。
今日教會的處境跟初代教會的處境並不一樣,我們可能無法把初代教會的教導直接拿過來用,但是有些原則和標準是一樣的。我們仍然可以做一件事情,就是保守自己的心懷意念。過去的人可能被律法限制,以至於覺得不自由。但是,今天我們有很大的自由,但是我們需要的是自律與自重。
保羅說:
5:6恁的誇口呣是好。豈呣知淡薄酵會發歸甑(sn̂g)嗎?
5:7舊的酵著除到清,互恁成做新的甑,親像恁是無酵的;因為咱足殷過節的羊羔也已經刣,就是基督。保羅的意思很清楚,如果我們容許小罪在我們當中,很容易我們會覺得這沒什麼,漸漸的我們會容許更大的罪在我們當中,這就好像酵母一樣,會發酵的。
保羅並沒有否認世界的惡,但是保羅希望我們本身不要容許惡在我們裡面。重要的是,我們要有意願對抗惡,對抗不聖潔,這是我們可以作到的,我們不要以做不完全來作為我們不想對抗罪的藉口,我們容許小罪,就容易犯更多的罪,與罪的對抗是一種長期的心,有這種用心,我們才能夠常常警醒,也才能夠在這個世界做好的見證。再說一次,不是要我們完美無瑕,而是要我們有一顆警醒不願意犯罪的心,來得到上主的肯定與祝福。
留言
張貼留言